学院简介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海洋工程学院是长沙理工大学办学历史最久的学院之一,其办学始于1956年交通部长沙航务工程学校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和电力工业部长沙水力发电学校的“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专业。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国家交通部所属的长沙交通学院和原国家电力公司所属的长沙电力学院合并组建成长沙理工大学,随即成立水利(河海)工程学院。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积极对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全面服务和支撑湖南省“4×4”现代产业建设,全面发挥雷竞技官网“水利工程”学科优势和特色,加快新航运工程等新兴学科建设,2025年1月,雷竞技官网原“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组建为“水利与海洋工程学院”。水利与海洋工程学院将全面优化学科战略布局,进一步彰显水利与海洋学科专业特色,聚力一流学科突破,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完善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格局。
一、领导关怀
王光谦、付绪银、毛伟明、杜家毫、李殿勋、毛万春、谢建辉、吴桂英、朱忠明、张剑飞等领导,以及省教育厅、科技厅、水利厅、交通厅、自然资源厅、团省委等共计30余位领导先后视察学院。
2024年9月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王光谦调研时强调,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围绕长江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开展深入、持久、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实践,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2024年5月22日,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付绪银调研时强调,要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荟萃、创新资源集聚等优势,坚定不移推进有组织科研,聚力培养更多交通、水利等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023年7月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来到长沙理工大学调研。在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毛伟明强调,要用好数字仿真技术,加强防洪场景模拟预测,提高智慧防洪能力水平。2018年时任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调研时叮嘱学校要充分发挥水利学科优势,抢抓机遇,更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学 科
在湖南、江西、广东和广西等华南地区,雷竞技官网“水利工程”学科专业设置齐全,紧密围绕“江河湖海”办学,下设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信息学与数字水利工程、水环境与水生态共6个学科方向,现拥有湖南省唯一“水利工程”一级博士点、“土木水利”专业博士点、“水利工程”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市政工程”二级博士点、“海洋工程”专业博士二级点。在教育部近两轮学科评估中,雷竞技官网“水利工程”学科获均评B-,先后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国内一流培育学科”、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建设学科,其所属“工程学”和“环境/生态学”学科均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已形成湖南完整且唯一的“本科/特岗+学硕/专硕+学博/专博+博士后”水利与海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体系。
三、专 业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1956年开始办学,先后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湖南省唯一设置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第二个通过认证的港航专业,2020年艾瑞深校友会排名位列水利类一流专业全国第3,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7,2022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位列水利类一流专业排名并列第4,2023和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全国第6。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1956年开始办学,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南省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14,2022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位列水利类一流专业排名第18,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全国第1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1956年开始办学,入选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湖南省唯一设置该专业的高等院校,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18,2023和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全国第16。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1999年开设,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23,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全国第19、2024全国第17。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起源于学校1979年开始本科办学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和“船舶机械”专业,港航专业设有“海洋工程”方向,“船舶机械”与学校其它机械类专业融合,2017年新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湖南省唯一设置该专业的高等院校。
四、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高级职称教师5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4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师94人,近60%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外国专家项目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3人,交通部“吴福-振华”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二、三层次人选各2人,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2人,湖南省青年科技人才(荷尖)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2人,湖南省芙蓉计划高层次人才2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计划”2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名,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2人,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湖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湖南省科技人才托举工程2人,湖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湖南省“水利人才创新团队” 1个。
五、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中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水利与海洋实验室,建设有17个教学科研平台,可全方位服务于“底色亮、能力强、善创新、敢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洞庭湖分中心
■ 长沙理工大学广东金东海集团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
■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 水沙科学与水灾害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南省环境保护河湖疏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 “智慧绿色水运水利教学科研”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
■ 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 湖南省水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水利工程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 水利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水安全战略湖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 水运工程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 湘潭水文站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
■ 湖南湘江航运建设开发公司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
■ 五陵电力有限公司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
六、人才培养
1956年开始办学,1979年开始培养本科生,1993年开始培养硕士生,2006年开始培养博士生,2020开展培养水利特岗生,“底色亮、能力强、善创新、敢担当”毕业生在“港珠澳大桥”、“三峡工程”、“大小洋山深水港”、“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杭州湾大桥”、“白鹤滩水电站”、“锦屏水电站”、“雄安新区建设”、“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等众多国家重点工程中表现出色,同时也是“斯里兰卡港口城建设”、“俄罗斯圣彼得堡布朗克港疏浚”、“蒙内铁路”等多项海外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成为了“交通强国”、“一带一路”、“海洋强国”、“美丽中国”、“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开拓者和践行者。
办学六十多年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水利水运系统业务精英、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大型国企央企管理骨干和众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涌现出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各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杰出校友。2018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纪录片《伶仃洋上的两千个日夜》,采访的10余位建设骨干中有两位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三种精神”闪亮超级工地》为题报道我院毕业生奋战于港珠澳大桥建设现场。2019 年雷竞技官网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毕业生亮相央视《开学第一课》。2021年雷竞技官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两位毕业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七、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自建院起,一直致力服务于江河湖海的开发与保护,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解决湖南“一江一湖四水”数百个港口、水利水电、航运枢纽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成为科技创新实践的生动注脚。从大江大河到南海岛礁,从平陆运河到南水北调,从中南半岛到非洲大陆,从服务“三高四新”到共建“一带一路”,系列关键技术在江河湖海的重大工程中广泛运用,锻造形成了“守护好一江碧水”的独特力量、服务“交通强国”的中坚力量、服务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坚实力量、服务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推进了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先后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等多所大学展开了科研和研究生联合培养,2019年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开始3+2本硕联合培养,2022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开始“智慧水利”国际创新人才博士联合培养。每年定期派学生前往国宾夕法尼亚州东斯特劳兹堡大学、马来西亚沙巴大学进行短期访学。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并派教师和学生赴国外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交流生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高校工程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并逐步构建“国内+国际”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
九、文化传承与创新
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学院凝练出“共治江河湖海,同建绿水青山”学院文化,形成了“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精神品质,“用‘大禹’的精神干事业,用‘水滴’的精神做学问,用‘海河’的精神处世事”的学院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水利学子。